外国人来中国的热情体现了中国的友好本质
发布时间:2025-10-19 10:29
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中国。 2024年,境外出入境人数将超过6488万人次,同比增长82.9%; 2025 年前 8 个月,这一数字超过 5100 万。当他们不经过滤地接触真实的中国时,“善”是被提及最多、感受最深的关键词之一。游客在上海新天地游玩。中新网记者 尹丽琴 摄 善行的背景始于积极的政策。担心签证困难?中国主动扩大单边免签范围,名单已增至近50个国家。免签政策已扩大至55个国家。担心付款麻烦?支付流程快速优化,让“中国买”更便捷。你觉得你停留的时间太短了吗?外国人过境签证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退税有困难吗? “即买即退”政策或者提款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023年以来,签证、出入境、口岸、免税退税、支付便利等政策密集出台,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 “中国旅游”、“中国购物”风靡全球,“拎着空箱子去中国”已成潮流。事实上,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中国制造,什么都可以用,不用带盒子,到了就买。”可以说,政策不仅提振了入境游客数量,也让原本着急搬家的人们,有时间逛街尝小吃,旅程变成深度之旅,甚至开启多城漫游解锁烟火和中国诗词。如果说政策是一个国家开放的关键,那么老百姓的善意就是最热门的名片。街头偶遇最感动:“兄弟”之间的互动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和《红烧鹅兄弟》都是即兴的,一方热情地递上红烧鹅,另一方尝到味道后会心一笑。匮乏瞬间化解,友谊化作忠诚。这一刻,“善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融入了两个人灿烂的笑脸上。“城市与否”,无论你来自哪里,当你走在中华大地上, 你首先想到的是熟悉的温暖。友善也融入了文化交流的结构中。在西安的唐城夜夜里,身着汉服的外国游客漫步灯海,品尝文化的非遗佳肴,领略古今交融中的长安之美;美国游客在景德镇桃阳里街学习制作瓷器 独自一人,在土与火的对话中体验东方美学。文化共鸣,让遥远的地方ces悄然成为“城镇”。对于人才来说,这份恩情更是意义重大。今年10月,专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设计了新的K类签证。它不仅放宽了入境次数和停留期限的限制,而且不再需要在国内聘用或邀请单位,减少了人才来华的限制。中国的善意还不止于此,更体现了大国责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是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共建“一带一路”,与各国架起互利共赢的桥梁;积极开放市场,对来自至少建交发达国家的所有税目100%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七城分配交易额合计超过5000亿美元,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右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被“放开”,制度性开放持续推进。友好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锚。它给世界带来的从来不是任何效果,而是真正的机遇。从方便游客的细节,到对待人才的诚信,再到造福世界的责任,背后是泱泱大国的开放和自信。中国的善意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表达。是其规则中“想你所想”的思想,是普通人“助人为乐”的热情,是其文化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是其文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这些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最真实的友好中国形象,在中国认识世界中重新认识。 (“桑尔ihe”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