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低,温差大。这些健康知识成年人都应该了
发布时间:2025-10-30 10:55
最近气温下降很多,早晚温差较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慢性发作再次进入高发时期。在低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这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健康大考”。今天,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陈继群教大家如何构筑冬季健康防线四道防线,帮助老年人安全过冬。第一道防线:维持“血压稳定线”。低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风(中风)。防护要点应做好以下四点: 1、保暖、遮盖“主要部位”:重点防护头、颈、手、足。这些都是血管密集的区域,感冒很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外出时戴帽子、系薄围巾、穿宽松保暖的鞋子比穿过厚的外套更有效。按照“洋葱式”着装,可以轻松应对气温变化。不仅保暖,屁股还方便随时穿脱。从室外进入室内时不要急于脱掉外套,以减少气温波动对血管的刺激,引起血压波动。 2、运动时避开“危险时刻”:老年人的血压往往在清晨较高,而室外气温较低。冷刺激使高血压上升较快,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早上6点至8点之间不宜外出锻炼。建议气温升高的下午做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每小时30分钟左右,以免感觉疲劳,身体微出汗。 3、饮食“两多两低”: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周末饮食清淡,多吃粗粮、豆制品、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较高的优质蛋白质;少吃盐(每天不超过4克),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鸡蛋等),不要暴饮暴食。冬季进补应遵医嘱,避免盲目食用热性滋补食物。 4.药物不应“自适应”:患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按时服药,不应因血液暂时稳定而减少或停药。由于季节因素,冬季血压容易升高。建议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如果您的收缩压持续超过160mmHg或波动过大,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第二道防线:预防呼吸道感染。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降低其阻力。病毒、细菌可乘虚而入,引发感冒、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等。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下降的老年人,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他们只需每 5 年接种一次疫苗。还有适合的疱疹疫苗接种器适合5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三种疫苗被称为“成人三联疫苗”,可以显着降低重症风险。接种疫苗前需要咨询医生,排除过敏、慢性病等禁忌症。 2.日常防护要做到“三到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超市、菜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勤用肥皂、流水洗手20秒以上,不要随意触摸口鼻;3.晒太阳,每小时10分钟,改善肺功能。厌食、乏力、精神症状等也应警惕呼吸道疾病的可能,及时就医,尤其是冬季。避免免疫力下降的风险疾病的氧饱和度低于93%。